文/許修銨

當病人出現張口困難、顳顎疼痛或關節喀喀聲時,常會問:「是不是我牙齒咬得不正?」「我晚上磨牙,會不會害到顳顎關節?」這些問題反映出一個核心概念:咬合功能與顳顎關節障礙(TMD)是否有直接關聯?
答案是——有關,但不是單一因果關係。咬合、肌肉與顳顎關節三者之間互相影響,而非單純由某一方主導。

以下我們從「咬合不正」與「磨牙」兩個面向,說明它們與TMD的關係。

咬合不正會引發TMD嗎?
「咬合不正」泛指上下牙齒的接觸關係不理想,可能為咬合偏斜、開咬、深咬或錯咬(牙齒交錯)等。雖然並非所有咬合異常者都會發展成TMD,但以下幾種情況較常見於TMD患者:
- 顯著的咬合偏移,導致單側關節長期負擔過重 - 咬合關係不穩定,使下顎在閉口時反覆調整、產生肌肉代償
- 咬合改變導致下顎運動路徑異常,增加關節盤的摩擦與磨損風險
- 深咬(第二型咬合異常),習慣性將下顎刻意前突者 然而,也有許多咬合「不完美」的病人,終其一生並未發生關節問題。
這顯示咬合是影響因素之一,但非絕對成因,真正導致TMD的關鍵,常常是咬合失衡+肌肉過用+關節結構異常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
磨牙與夜間緊咬會造成TMD嗎? 夜間磨牙(bruxism)或不自覺的緊咬習慣,是許多TMD患者共同具備的特徵。這些動作本身屬於高強度、重複性的肌肉活動,會造成下列影響:
- 咀嚼肌(如咬肌、顳肌、內翼肌)長期過度使用,出現疲勞、痠痛甚至肌筋膜疼痛 - 對關節盤與關節軟骨造成間接壓力,加速磨損與發炎
- 若原本已有關節盤位置異常,可能進一步惡化為張口受限或無法復位之關節盤前移 值得注意的是,不是每位磨牙者都會得TMD,但若已出現顳顎不適,磨牙會讓情況更加惡化。

TMD會反過來造成咬合改變嗎?
是的,嚴重或長期的TMD也可能導致咬合關係改變,常見的狀況包括:
- 一側關節退化甚至吸收,導致咬合高度不對稱 - 關節盤脫位無復位,影響下顎閉合角度與咬合接觸點
- 下顎偏斜或肌肉張力改變,造成牙齒排列與受力方向改變 - 長期且持續性地咬力過大,導致牙周病甚至牙齒鬆動 這些現象在臨床上稱為次發性咬合變化(secondary occlusal change),往往在關節症狀已發展一段時間後才被察覺。

咬合、磨牙與TMD:我們如何處理?
在兌診所,我們不會以單一角度解讀顳顎問題,而是整合以下資訊進行全方位評估:
- 病史搜集:是否存在夜間磨牙、白天緊咬或生活壓力影響 - 肌肉狀態:是否有緊繃、壓痛或活動異常
- 關節影像(MRI / CBCT):關節盤位置及型態、骨面與關節腔結構檢查
- 咬合分析:是否有不穩定接觸或偏移 根據診斷結果,我們會決定是否需要:
- 保守治療(咬合板、放鬆訓練、生活習慣調整)
- 轉介矯正治療或咬合調整(若咬合異常為主因且穩定性不足)
- 藥物注射(肉毒桿菌注射降低肌肉張力或是抗發炎藥物降低發炎與疼痛)
- 關節手術(若已有明顯結構損傷或功能障礙)

結語 咬合不正與磨牙並非TMD的唯一成因,但若與其他風險因素共同存在,確實會提高顳顎關節失衡的可能性。透過專業的整合式評估與診斷,我們能找出真正病因,並制定對應的治療計畫,避免病情惡化與無謂的治療反覆。

參考文獻
1. Okeson JP. Manag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and Occlusion. 8th ed. Elsevier; 2020.
2. Lobbezoo F, et al. Bruxism defined and graded: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. J Oral Rehabil. 2013;40(1):2–4.
3. American Academy of Orofacial Pain. Orofacial Pain: Classification, Diagnosis, Management. 6th ed. 2019.
4. 顳顎關節手術服務內容|兌診所